1。 观测环境
(1)距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的距离应大于200m;
(2)应有10度以上地平高度角的卫星通视条件;
(3)距微波站、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电磁干扰区距离应大于200m;
(4)避开采矿区、铁路、公路等易产生震动的地带;
(5)应顾及未来的规划和建设,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进行建设;
(6)应进行24小时以上的实地环境测试,对于国家基准站和区域基准站,数据可用率应大于85%,多路径影响应小于0。
5m。
2。 地质环境
(1)国家基准站应建立在稳定地质构造条件的块体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和易受水淹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区;
(2)区域基准站网的基准站按国家基准站网要求或依据需求建立在稳定地质构造的块体或结构稳定的屋顶上;
(3)专业应用站网的基准站依据专业需求选择建站环境。
3。
依托保障
(1)便于接人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
(2)具有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
(3)交通便利,便于人员往来和车辆运输;
(4)具有良好的土建施工条件;
(5)具有建设用地及基本基础设施保障;
(6)具有良好的安全保障环境,便于人员维护和站点的长期保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