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希尔斯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上与小观众们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周润健摄
新华社天津12月9日电(记者白佳丽、周润健)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上,理查德·希尔斯正细细鉴赏着玻璃展柜里陈列的甲骨文藏品。玻璃内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自3000多年前的中国;玻璃外的理查德,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这些对现代中国人都些许陌生的文字,理查德却很熟悉。他还创建了一家解析古代汉字的网站,连接世界各地喜爱中华文化的人。
“每一个汉字都令我着迷。我想带着大家回到汉字起源之时,看每一个汉字是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理查德说。他用25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数据库,收录约96000个古汉字字符,希望能够研究出它们的演变故事。
因钟爱中国传统文化,理查德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学习汉语。1994年,一场严重的心脏病,让他下定决心将汉字数字化。
“当时差点死掉。我在想,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天,我会打电话和朋友道别,如果还能活一年,我要把汉字数字化。”理查德推着厚重的黑框眼镜,用中文一字一顿地说。
理查德·希尔斯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上与观众进行交流。新华社记者周润健摄
当年电脑还未普及,有理工科背景的理查德开始自己编程,建立数据库。仅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等书籍中的字源,就足足用去了7年的时间。
2002年,理查德的网站正式上线,每天仅有很少的浏览量。2011年,经微博博主推荐,理查德的网站单日浏览量达到60万次。
“一夜间,我变成了网红‘汉字叔叔’。”理查德说。
直到现在,理查德的网站还在更新。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爱好者都能免费浏览网站内容。
为了研究,理查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去查阅、购买古汉字书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他到过很多中国的城市,感受当地文化,记录下每一个地方的故事。
理查德·希尔斯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上鉴赏玻璃展柜里陈列的甲骨文藏品。新华社记者周润健摄
理查德说,上个世纪来中国时,很少有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现在,英语教育已在中国普及。同样,在几十年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许多国家的人们而言是神秘而陌生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医等。
如今,理查德居住在南京市郊,除了参加必要的活动外,他把所有的心力都倾注到汉字研究和物理学研究中。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如果我死了,希望我的网站‘活着’,我还打算将研究成果写成书,这是我留给中国的礼物。”69岁的理查德这样说着,蓝绿色的眼睛里带着笑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